安史之乱中的曳落河骑兵: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

小微 科技安史之乱中的曳落河骑兵: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已关闭评论73字数 880阅读模式

安禄山起兵反叛,利用其强大的兵力,号称“曳落河”。所谓“曳落河”,即是英勇战士之意。虽然安禄山在安史之乱的第一年便离世,但这场动乱仍持续了七八年之久,主要依靠他麾下战斗力极强的军队。其中最精锐的部分,便是曳落河骑兵。

曳落河这个名字拗口且独特,显然并非汉语。它实际上是突厥语arlik的音译,发音更接近于曳落河[yèlàhé],在突厥语中表示“壮士”。当年安禄山征服契丹时,在同罗和奚的勇士中精挑细选,组建了一支八千人的曳落河骑兵,后来逐渐扩充至上万人。严格来说,曳落河是由步兵和骑兵混合组成的军队,最核心的八千人基本是重骑兵,最多时拥有战马五万多匹。文章源自微观生活(93wg.com)微观生活-https://93wg.com/87748.html

在冷兵器时代,重骑兵的实力不容小觑,如同现代的陆战坦克。他们全身披戴铁甲,仅露出双眼,常规弓弩对其难以构成威胁。曳落河的士兵尊称安禄山为“义父”,而安禄山也全力支持这些“假子们”。由于重骑兵的铠甲沉重,普通马匹难以承受,因此需要挑选最强健的马匹,甚至一人一马。这足以证明安禄山为了打造这支军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文章源自微观生活(93wg.com)微观生活-https://93wg.com/87748.html

《虏中风俗》记载:“奚有六节度、都省、统领,言语风俗与契丹不同,善耕种、步射,入山采猎,其行如飞。” 安史之乱之所以成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,主要是因为安史一方和大唐一方的军队都是久经沙场的精锐之师,双方的交战往往以一比一的伤亡交换告终,战斗异常激烈。缺乏出奇制胜的策略,大多为正面战场上的硬碰硬。尽管最终大唐成功平定了几大节度使,但也损失了大量主力部队。如果没有安史之乱,大唐的盛世或许能延续至宋朝。文章源自微观生活(93wg.com)微观生活-https://93wg.com/87748.html

双方在香积寺之战中展开了最为激烈的较量。大唐广平王李俶、老将郭子仪、猛将李嗣业率领安西、北庭、于阗等边疆军队以及诸胡联军共15万大军,对抗安守忠、李归仁的曳落河骑兵、岢岚军、经略军联军共10万大军。李俶和郭子仪的三万朔方精锐部队,试图强攻河东,打通陉道,直捣安史的老巢,但却被三千曳落河骑兵阻挡了两个多月,未能取得任何进展。如果不是安的心腹颜家兄弟背叛,李俶的粮草可能早已耗尽。最终,双方都拼到了最后一张底牌,谁能坚持到最后只能听天由命。若非大唐的陌刀兵数量远超曳落河,安史之乱的结局或许还是未知数。文章源自微观生活(93wg.com)微观生活-https://93wg.com/87748.html 文章源自微观生活(93wg.com)微观生活-https://93wg.com/87748.html

继续阅读
 
小微
  • 版权声明: 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(管理员邮箱:81118366@qq.com)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93wg.com/87748.html